《你的醫生在想什麼?》讀後感之咖哩與大便
這本書是林暐閎物理治療師借給好痛痛讀的,裡面充滿黑色幽默又很寫實,同時也和我們七個多月以來訪問過超過百位醫療人員的感受相仿。因為這本書已經絕版了但他又真的很棒,所以我們決定寫篇讀後感分享給大家。
醫生怎麼診斷你的病痛?
要描述、體驗醫生診斷的過程大腦是怎麼轉的,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來講一個小故事作為譬喻,大家會比較好懂,故事很白痴大家不要當真:
小明每天都會吃飯,吃不同的飯,但有他的喜好和習慣,就跟你我一樣。最近小明開始覺得嘴巴越來越臭,所以他決定去看個醫生。
小明:「醫生,我最近嘴巴好臭~」
這時候嘴巴臭是症狀,而原因(病因並不曉得),這世界上有一萬種導致嘴巴臭的可能。
醫生:「你對我哈口氣,我聞聞看那個臭味。」
這時候醫生需要搜集更多資訊來判斷小明到底吃了啥,嘴巴那麼臭。
小明對醫生近距離哈口氣,醫生深情的一吸~
醫生:「我聞到了濃濃的屎味、還有咖哩、洋蔥、紅蘿蔔、香菜、可樂的味道。」
醫生得到了更多的資訊,於是可以把一萬種可能縮減到兩種可能:
A, 小明可能吃了咖哩,上面還有灑香菜,之後喝了一瓶可樂。但是不知道為啥會有屎味。
B, 小明可能吃了大便,上面有香菜,之後喝了一瓶可樂。但小明應該沒事不會吃大便吧,那為啥會有屎味呢?
醫生:「最近有吃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事嗎?」
小明:「現在很流行國外進口的整人咖哩,超好吃的,我這個禮拜每天都會吃五碗!」
醫生:「五碗也太多了吧!!」
由於沒辦法判斷是不是真的整人咖哩造成的,也不確定是大便口味的咖哩還是咖哩口味的大便。所以醫生把小明的嘴巴做採樣,看看可以檢驗出甚麼。
後來檢驗出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東西,但都還算是嘴巴裡面可以發現的。但是有個線索讓醫生眼睛為之一亮:他驗出了大便!!!
醫生:「我嚴重懷疑你每天都吃咖哩口味的大便!!!」
小明:「真假!?原來大便那麼好吃喔!?不是啦,那醫生我該怎麼辦呢?」
醫生:「我會請治療師幫你治療口臭,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須停止每天吃五碗咖哩口味的大便,吃屎不是一件健康的事。雖然一開始很好吃,但隨著用餐時間過去,咖哩味慢慢退去,大便味就從你嘴巴滿出來了啊!!!」
小明:「好啦好啦~」
接著小明去找口臭治療師,治療師會用漱口水、牙膏牙刷來幫小明治療。但更重要的是,小明必須養成每天更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否則大便味還是會陰魂不散。
你注意到了嗎?治療師是幫助你,但你回家後還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好好刷牙才會有效。然後更重要的是「不要再吃屎了」才能徹底解決嘴巴的屎味。
就像你因為肩頸酸痛跑去看醫生,醫生可以為你診斷出哪些肌肉可能出了問題,物理治療師可以為你治療那些肌肉。但是你還是要每天伸展、活動、訓練那些肌肉才會改善,就像小明要每天刷牙。
更重要的根源是你每天低頭滑手機、錯誤的工作習慣等等,你必須改善這些,才能真的遠離肩頸酸痛,就像小明要停止吃屎一樣。
不過就像大部分的病患常常還是會繼續長時間低頭滑手機、錯誤的方式去運動,然後又疼痛。就像小明還是忍不住去吃咖哩口味的大便,於是「小明改不了吃屎」這個成語就在 21 世紀誕生了。
那假如上述的醫生 (暫稱醫生A) 沒有抽絲剝繭出小明的大便問題,於是小明灰心地去找醫生B ,而醫生B 診斷與治療後小明就好了!所以醫生B 比較厲害嗎?
答案其實不一定,因為時間久了,大便味還是會在口中散掉的,所以也不能確定是醫生B 的功勞。另一件事,也可能那家整人咖哩被告了,所以商品全下架,小明無法繼續吃屎,那個時間點找上醫生B ,因為沒吃屎所以就不臭了。
這就是所謂的「第二意見測不準原理」,好這名字的確是我亂掰的,但是醫界也常會有這種現象是真的。
病人和醫生之間
這本書其實就是在講醫病關係。包括怎麼有效和醫生溝通、醫生應該要如何尊重病患、醫生要如何「婉轉且有效」的告訴病患該怎麼解決問題。
身體問題常和心理問題混雜在一起同時存在。睡眠、憂鬱、慢性疼痛是高度相關的,這已經有鰻明確的研究,需要多種專業一起處理。
很多時候,病人並不願意接受身體的問題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這件事情放諸地球上皆準,包括書中的加拿大。
繼續拿小明當作例子,小明覺得自己嘴巴很臭,但醫生聞不到,而且也檢查不出東西。小明可能是心理性的問題,但小明不會承認自己可能是壓力、憂鬱、大腦認知問題導致一直認為自己滿嘴大便味。
對小明來說,這個口臭是真實存在的,並不能因為檢驗不出來就作罷。醫生需要婉轉建議小明去找其他專長的人做治療,例如精神/身心科的醫生。
書中舉了非常多的故事,包括他自己以前犯過的錯來說明溝通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只是病人端、醫生端自己也是。除了情緒的問題外,人們都只想聽簡單明瞭的答案也是另一個大問題,而且包括醫生、護理師、治療師、病人、家屬都一樣,但事實上那並不存在。很多時候向人解釋病因、病程是一種 pain in the ass 。
醫生與病人之間的矛盾
醫生不是全知的,醫療也不是全能的。現在的醫療科學、科技對於人體的認識還太少太少。一般人對於醫學的幻想有點過於崇高了。
醫生也會犯錯,很正常,是人都會犯錯。但醫生並非故意犯錯,且很擔心纏上官司。所以某種程度上會非常保守。
很矛盾的地方在於,醫生希望病人不要對醫療有不切實際的過度期待,但是同時又希望病人去相信醫生、相信醫療。
最理想上,醫生和病患應該是一種夥伴關係,一起對抗病痛。
怎麼挑醫生?
書中第259頁寫道「千萬不要從電話簿的醫生欄內隨便挑一個名字。」
當然那是在電話簿的年代,在這個年代的說法是,不要隨便 Google 到一個醫生就去看。怎麼挑選醫生實在是個千古難題,所以我們才要做這個好痛痛醫療平台。我們每天都努力使這個平台一天比一天更好。
不過換個樂觀的角度來說:「至少知道要去看醫生已經不錯了,有些還去廟裡求符水喝….」
什麼是大家都認可的好醫生?
這分成兩個部分來看,而且有時候會互相抵觸。第一部分是業界內人士對於其技術的看法。第二部分是業界外人士(病人佔多數)對於這個醫生這個「人」的看法,例如外表、是否親切、年紀….等等。我曾遇過一位醫療人員說病患抱怨他看起來太年輕,不確定是否可靠….。拜託,他可是我們訪問過最厲害的專家之一耶。後來他說有時候會留一下鬍子XDDDDDD
一些讀後的心得、感想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邊。雖然這本書已經有點舊了,也不好買,但圖書館應該借得到。非常幽默、值得一讀的書。
協助:
林杏青復健科總醫師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郭仕政物理治療師
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林暐閎物理治療師
44 Com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