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當隊醫的日子 (by 王凱平醫師)
回想起來為什麼會投入運動醫學呢?大概是因為從小就喜歡看棒球吧,我是從職棒第二年就開始看比賽的老球迷。你有聽過時報鷹、俊國熊嗎?沒有嗎?告訴你,他們加入的時候我都已經看球兩年了!對,就是這麼老!
一路以來,以前支持的味全龍解散,跟著張泰山、葉君璋轉而支持興農牛;後來在台中讀了醫科,聽了N次的「又是高志綱」和「雖敗猶榮」,吃了不知道多少次鍋貼和泡菜;後來考過了兩張中西醫執照當上醫師,沒想到連選工作都和棒球有關。
當醫生後最開始我是在中壢的一間診所服務。原本打算照規定受聘滿兩年後,就回台北開一間診所養老、看棒球。就在準備回天龍國之前,接到了壢新醫院開的缺。其實我原本很猶豫,甚至跑去找恩主公擲茭。但因為環境確實不錯,而且「他們和 Lamingo 桃猿隊有簽約」,所以我就不顧恩主公擲茭的結果跑去壢新醫院,還厚著臉皮去運動醫學中心問有沒有缺中醫師。結果很幸運地被接受,還被派去球場巡診,這段轉折過了那麼多年想到還會笑。
林智勝 vs 陳金鋒
第一次去球場巡診的時候,我裝得很鎮定,試著表現出很專業的樣子(其實我真的很專業)。就在我聽著球隊的防護員的導覽時,一位高大、帶著笑容的球員走過來,很熱情地對我點頭,握手說到:「醫生你好你好,我是陳金鋒。」
我眼睛看著他,心中OS:「屁啦……你是大師兄(林智勝)吧!」
看了那麼多年的球,這是我和大師兄的第一次接觸。當時腦袋真的有點斷線,所有可以回應的正經話、玩笑話都像是卡在喉嚨中的石頭:「呃….你應該是…..」
「哈哈哈,沒有啦,醫生,我是林智勝!」好險大師兄讓我安全下莊,不然還真的有點尷尬!
和 Lamingo 合作的這段時間,我除了醫治球隊的選手,還要和球隊的運動防護員、教練等等保持溝通,讓大家即時瞭解每位選手的狀況。這個團隊運作的模式基本上是以「球隊的防護員」和「醫院的個案管理師」作為對話的窗口。
選手一旦發生問題需要就醫,防護員就會通報管理師,由管理師聯繫安排最即時的適當就醫管道。就醫後,醫師的診斷、處置狀況、需要球團方面配合的事項,都會再統一由管理師回覆給防護員,再轉知隊上防護團隊、教練與管理層。反過來,若球員在外地接受了診療,防護員也需要將整體狀況回報給管理師,再轉知醫療團以掌握選手健康情況。
除了選手的醫療,我們也需要支援球場醫務站。一般來說,比賽期間給觀眾的醫務站是由護理師、運動傷害防護員或物理治療師輪值的。但在人手不足的時候,例如去年的某個連假期間,醫生也會加入輪值。
如果沒有太多意外事故,輪值球場其實會讓人覺得時間漫長,因為醫務站看不到 Lamigirls。尤其是週日,因為球場通常從中午過後就開始有活動,而比賽會一路到晚上9點、10點,因此需要支援的時間特別長。偏偏我就是值到這一班!
但是,人生中最厲害的就是這個但是,人在旺的時候什麼都碰得到!跌倒、擦傷、選手脫臼都來也就罷了,中間居然有一對夫妻過來問「有沒有羊水試紙?」拜託太太你懷孕36、7 週,在家附近散步會比來球場好得多呀!
想出門的話在家附近散散步不好嗎?我們還真的沒想過在球場會有羊水試紙的需求。如果在這裡破水、要生了,我可能比妳更緊張,因為我上次接生是實習時後的事了啊啊啊!後來請她先密切觀察,有需要的時候可直接在我們這裡搭救護車送醫。
國家隊隊醫
除了職業隊的醫療工作,我也擔任過國家隊隊醫。曾有朋友問:隊醫可以到處旅行,是不是滿爽的?
如果你覺得出國就算旅行的話是沒錯啦!但是你知道嗎?通常要舉辦國際賽事就要很大的場地,要很大的場地就不太會在熱鬧的觀光區,反而常在沒人想去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出隊時,全隊幾百人的醫療就依靠這最多數十人的醫療團,這種24小時的無形責任,讓人雖然可以短暫偷閒,但很難有真正的玩樂。
隨隊時到底會發生什麼狀況?記得運氣比較差的一次是在仁川亞運的女子足球項目中,對韓國隊的比賽。開賽沒三分鐘,我們的選手就被韓國隊從後面頂到膝蓋放倒了。經評估過膝關節有受傷不適合回到場上,但沒有立即的危害,所以我們決定等比賽後再送醫。結果比賽結束的哨音才剛響,我們的前鋒突然倒地!我和防護員趕快衝上場了解狀況,當下判斷是過度換氣,而且疑似有「呼吸性鹼中毒」的現象,結果這位前鋒和剛才那位膝蓋受傷的選手,就一前一後一起送醫了。就這樣開場一個、結束一個,我們衝上場的畫面還上當地媒體。
比賽後回到選手村,重頭戲才登場。我們要處理選手各種的疼痛、傷害,有時候會需要開立內服藥。遇到選手狀況比較多,人手不足的狀況下,醫生有時也要協助一些防護的工作。
其實出了國就是這樣,沒有真正的上下班分別,團隊中的各科醫師、各個職務都需要互相照應,沒辦法分太清。有一次團隊中有家庭醫學科醫師,大家都樂得把內科開藥的病人交給他,而且還能幫忙解決一些傳染性疾病的管控,所以說不是只有骨科、復健科、中醫科才能在賽事中派上用場!
雖然說沒辦法真正「旅遊」,但是當隨隊醫師還是有很多樂趣。喜歡品嚐在地美食如我,就能藉機吃到很多國家有趣又好吃的食物,例如:韓國仁川最好吃的韓式炸雞,讓我排隊排了20分鐘;還有另一間俄國人在「土庫曼」開的牛排館,也讓我回味再三!關於吃住,隊醫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某屆東亞運由澳門主辦,不只沒另外蓋選手村,直接設在5星級飯店裡,還發Coupon讓大家在飯店內用餐,用不完還可以換伴手禮!沒跟上時代真的是恨自己出生太晚啊!
那樣怎麼成為國家隊隊醫呢?
一般來說要擔任隊醫,你當然得在運動醫學的相關領域,目前主要是:復健、骨科、中醫,有一些比較突出的表現,接著透過各個主責單位的招募才有機會擔任隨隊醫師。通常國際賽事是由該項運動的協會,或是中華奧會的醫學委員會進行醫療團隊的籌備,所以隨隊醫師也是由他們找的。
在以前這些招募並沒有明確的資格標準,也不一定有公開的訊息。大型賽事例如:亞奧運、世大運會有比較完整的機制,但小型賽事就有點像是師徒制或學長學弟制。例如我個人第一次去擔任隊醫是在一個比較小規模的綜合型國際賽,其實就真的是在過年期間接到了一通前輩的電話問我有沒有意願,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下來,就這樣打開了隊醫之門。
會有這樣的狀況是有原因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其實隨隊醫師並沒有好的報酬,大家比較是為了榮譽和喜愛運動而去的。大環境沒有這麼大的需求,願意當隨隊醫師的人就沒有那麼多,所以產生這樣私底下推薦、介紹的機制,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基本上還是有個「先有小比賽的經歷,才能到大比賽」的原則在。但這樣的制度長期下來還是會有一些問題的,而且隨著大環境的發展,願意投入這個領域的醫師也逐漸增加,開始需要有一套相對明確的養成、遴選機制。
近三年來,一些隊醫前輩合力推動了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 (TASM),也建立了運動醫學專科醫師的養成制度。這一批新生代的運動醫學專科醫師除了有前面提過的復健科、骨科、中醫科之外,還包含了家庭醫學科、婦產科、神經內科、甚至是小兒科醫師!後面這些科別的醫師其實都是運動員會有特殊需求,但過去非常欠缺的人才。
對於這些已經有了運動醫學專業的醫師,在制度中還安排大家從去國內小型賽事開始累積場邊經驗,再逐步到國內大型賽事和國際賽。明年的夏天,東京奧運將在鄰近的日本展開,希望在這一年的時間內,台灣可以產出第二批運動醫學專科醫師,以及更好的制度與環境。也希望大家在注意每位選手之餘,也能多認識一下他們的健康後盾:運動醫學團隊。
合作撰寫:
好痛痛(粉絲頁)、王凱平醫師(專欄連結) (粉絲頁) (部落格)
好痛痛的運動傷害書籍,集結 2 位醫師、6 位物理治療師、2 位運動教練一起教你如何預防/處理運動傷害 (博客來連結) (誠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