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Banner-封面-運動傷害-各種疼痛-酸痛-扭傷-醫療治療-運動訓練
  • 首頁
  •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運動訓練搜尋器
  • 醫師專欄
    • 尤稚凱復健科醫師專欄
    • 王凱平醫師專欄
    • 槓鈴骨科-悍草醫師談訓練
    • 侯鐘堡醫師 & 吳孟潔職能治療師專欄
    • 柔術醫師 – 林杏青復健科總醫師
    • 復健科+中醫 = 蔡育霖復健科總醫師
  • 物理治療專欄
    •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專欄
    • ATX 徒手治療研究專欄
    • 王元慶物理治療師專欄
    • 鄭融物理治療師|足醫專家
    • 熱愛 Redcord 的郭仕政物理治療師
    • 李安物理治療研究室 (李冠頡、楊庭安)
    • 陳嘉仁物理治療師的專欄
    • 李尚澤物理治療師|彼拉提斯訓練師
    • 林妍汝物理治療師專欄
    • 林暐閎物理治療專欄
    •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專欄
    • 廖怡琇物理治療師專欄
    •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 董怡辰物理治療師專欄
    •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專欄
  • 教練們的專欄
    • 丁政豪 運動防護員/教練的專欄
    • 謝小強教練專欄
  • 好痛痛粉絲頁
  • 關於好痛痛 | 好痛痛的服務項目
  • Privacy Policy
2021-09-27 / 陳曉謙-運動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專欄

為什麼醫療要結合訓練

好痛痛除了分享醫療知識之外,也相當鼓勵大家多運動甚至進行肌力訓練,但我們發現好像沒有認真講過該怎麼訓練,於是這次我們邀請同時身為運動員/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物理治療師的曉謙老師來聊聊運動訓練的原則。

  • 誰需要訓練
  • 「運動訓練(exercise training )」的定義
  • 「運動訓練」的原則 

「專業間能有共同的語言」是身為物理治療師,我最初想要學肌力與體能訓練的原因。剛從學校畢業時,有幸能跟許多優秀的運動員合作,進行物理治療、運動防護、恢復、復健等。然而,工作越久,越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因為運動表現、身體健康,不只是受到「復健、治療」的影響,還包括心理、營養、訓練、環境等因素。從受傷到回到運動場上,需要不同專業間的合作,醫療端的人及訓練端的人,兩者需理解彼此的語言。我希望能分享這個概念,給更多醫療人員、運動產業的從業人員,搭起彼此溝通的橋樑。

誰需要運動訓練(exercise training )?

是不是只有運動員需要訓練?

運動員為了提升運動表現,需要重量訓練、體能訓練,較容易被理解,好比從80分要進步到100分,但對於受傷、復健的人,大眾的思維多停留在「打針、手術、治療完」就沒事了,就可以從30分進步到60分,殊不知,這些方式有可能只是提供「可以從30分進步到60分的門票」,也就是說需透過額外的復健訓練、運動訓練,才能回到原先的能力,甚至預防下次的受傷。

因此,讓「病人不會痛」,只是第一步,盡到「我們認為醫療人員」應有的責任,但讓他能回到原先的功能、運動的能力、甚至預防退化或傷害,最後帶著持續運動、訓練習慣離開才是我希望看到的。

「訓練」的定義與原則

然而,我們有各式各樣的運動、活動方式,例如慢跑、打太極、上下樓梯、打網球等。哪些才算是「運動訓練」?

訓練跟活動有什麼差別?(exercise training v.s physical activity)
只要有消耗能量、熱量的,我們就稱為「活動」,例如走路、做家事。
「訓練」必須是可量測的、有規劃性的運動計畫,並針對體適能如心肺耐力、肌力、爆發力、骨質密度等有所提升。例如重量訓練、跑步、或經設計的功能性訓練。

訓練跟練習又有什麼不同?(training v.s practice)
「我平常有在練球,還有必要訓練嗎?」
練習提升的是技術;訓練提升的是身體素質。雖然練習的過程可能也會練到體能,但本質上的目的不同,很多運動員的專項教練跟體能訓練師是分開的。

以醫療人員的觀點,並不是所有訓練都適合套用到個案身上,需要符合以下原則:

一、安全

任何醫療行為、運動訓練,皆以「安全第一」。一個治療、處置是否執行,取決於給身體帶來的好處是否大於風險,能走平衡木何必走鋼索。例如對於嚴重骨質疏鬆的人,適量的機械應力可以帶來骨質增生,但是相較於揪伴爬山,初期在有醫療人員的監控下進行重量訓練會是更安全的選擇。
相反的,有些人為了訓練本體感覺而踩在波速球上做負重深蹲,兩者分開練也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合在一起或許能多一點點的能力提升,但冒的是住院的風險,不是很明智選擇。

二、可調控的劑量

訓練必須是「超負荷」的,也就是身體需要接受,超出比自身己能力還要高的刺激才會「向上適應」。由於不同年齡層、族群的身體能力有異,對久臥在床的阿嬤能起來走幾步就會進步,但對在學的高中生,每天上下10幾層樓,可能都不算什麼。

因此,就像吃藥有不同劑量,一個好的運動訓練也要能夠調配個別化的劑量。例如重量訓練可以從重量、次數、組數等參數做調整,且覆蓋的強度範圍很大,可以從非常輕做到非常重。反觀走路這項活動能調控的劑量範圍就比較小,走路快到一個程度就變跑步(走咁那飛?)。要用走路的方式繼續提高訓練量,只能拉長走路時間,能提升體適能的幅度較有限。

打籃球、打拳擊都是好運動,只是作為訓練來說劑量單位很難量化,且不能任意控制強度,沒辦法只打0.3場球或控制只用5成力打拳,除非你剛好是愛隱藏實力的日本漫畫男主角。

運動訓練的可調控劑量範圍
運動訓練的可調控劑量範圍

三、針對性

簡單講就是可以對症下藥的意思。
訓練的動作、使用的肌群,與運動表現或日常生活相似,越有機會轉換或應用到實際的狀況。因此,要確定自身的「需求」,訓練相似的動作,滿足特定的角度、速度、出力方式、使用到的肌群、能量系統等,例如:

  • 跑步是個不斷在「單腳跳」的運動,若要預防跑步的運動傷害,單腳站、分腿蹲、跳耀等動作可以融入到訓練中。
  • 對一個從沙發上坐起來有困難的年長者,可能是用『蹲』來做訓練。
  • 對爬完山會鐵腿、上下樓梯會累的上班族,可能適合『登階』的動作。

結論

「健康的身體是一張入場卷,通往快樂的人生、健全的生活」,各種藥物、治療可能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對身體產生影響,我認為「醫療」讓人產生最大的誤解是,健康是被「被動的、自己不能改變的」。然而,有許多影響健康的因素,是自己能掌握的,規律的睡眠時間、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與朋友及家人的相處等。

還有,為了自己的身體、也為愛你的人,現在開始「運動訓練」。

想更了解如何靠運動來解決問題,千萬不要錯過
好痛痛X曉謙老師合辦的運動訓練處方實務課程
報名截止日:10/28

合作撰寫:
好痛痛 (粉絲頁連結)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 (個人部落格連結) (粉絲頁)

相關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ost:

前十字韌帶反射:韌帶的傷讓大腦抑制了肌肉,產生代償

Next Post:

十字韌帶復健進程|沒受傷也能做的訓練菜單(含影片)

2 Commments

  1. bitcoincasino表示:
    2022-09-2512:12

    Why couldn’t I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opinions as you? T^T I hope you also visit my blog and give us a good opinion. bitcoincasino

    回覆
  2. totosite表示:
    2022-10-3016:21

    Your writing is perfect and complete. totosite However, I think it will be more wonderful if your post includes additional topics that I am thinking of. I have a lot of posts on my site similar to your topic.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once?

    回覆

快來留言唷~ 取消回覆

搜尋 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的文章

Email 訂閱好痛痛的文章

輸入 Email 即可不錯過好痛痛的每篇文章唷~

好痛痛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 醫療資訊 の臉書粉絲頁

好痛痛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 醫療資訊 の臉書粉絲頁

專欄作者們 (復健科總醫師、物理治療師)

  • ATX 徒手治療研究專欄 (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 李安物理治療研究室 (李冠頡、楊庭安)
  • 熱愛 Redcord 的郭仕政物理治療師
  • 蔡育霖醫師的復健與針灸專欄
  • 林暐閎物理治療專欄
  •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專欄
  •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 丁政豪運動防護員
  • 王凱平醫師專欄
  • 尤稚凱復健科醫師
  • 王元慶物理治療師的專欄
  • 陳嘉仁物理治療師
  • 侯鐘堡醫師 & 吳孟潔職能治療師
  • 鄭融物理治療師-足醫專家
  • 謝小強教練專欄
  • 陳俊宇物理治療師腦中風專欄
  • 好痛痛再創作
  • 李尚澤物理治療師
  • 廖怡琇物理治療師
  • 槓鈴骨科-悍草醫師談訓練
  • 董怡辰物理治療師
  • 林妍汝物理治療師專欄
  •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
  •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
  • 劉伊珊物理治療師專欄
  • 辛依玲物理治療師
  • 許文彥復健科醫師專欄
  • 陳哲國職能治療師
  • 陳曉謙-運動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專欄
  • 柔術醫師 (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 好痛痛

依照時間找好痛痛的文章

依照標籤 (tag) 找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文章

Redcord 紅繩懸吊 上肢 下肢 中樞神經 中醫 使用守則 儀器治療 公告 周邊神經 增生療法(prp、葡萄糖) 好痛痛自辦課程 姿勢 慢性疼痛 懷孕 (孕婦) 手腕手指 手麻腳麻 核心肌群 物理治療 生理知識 疼痛科學 睡眠 神經系統 肌肉 肌肉酸痛(痠痛) 肌腱 肩膀 脊椎 腳踝 膝蓋 自律神經 讀書心得感想 貼紮 跑步 軀幹 運動傷害 運動與訓練 運動醫學 醫療觀念 針灸 關節 韌帶 顱薦椎療法(CST) 顱薦系統 骨盆 髖

版權所有:引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EasePain.tw@gmail.com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Google套件與WP套件可使用Cookie。繼續使用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Cookie 政策
© 2023 好痛痛 Blog –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醫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