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Banner-封面-運動傷害-各種疼痛-酸痛-扭傷-醫療治療-運動訓練
  • 首頁
  •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運動訓練搜尋器
  • 醫師專欄
    • 尤稚凱復健科醫師專欄
    • 王凱平醫師專欄
    • 槓鈴骨科-悍草醫師談訓練
    • 侯鐘堡醫師 & 吳孟潔職能治療師專欄
    • 柔術醫師 – 林杏青復健科總醫師
    • 復健科+中醫 = 蔡育霖復健科總醫師
  • 物理治療專欄
    •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專欄
    • ATX 徒手治療研究專欄
    • 王元慶物理治療師專欄
    • 鄭融物理治療師|足醫專家
    • 熱愛 Redcord 的郭仕政物理治療師
    • 李安物理治療研究室 (李冠頡、楊庭安)
    • 陳嘉仁物理治療師的專欄
    • 李尚澤物理治療師|彼拉提斯訓練師
    • 林妍汝物理治療師專欄
    • 林暐閎物理治療專欄
    •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專欄
    • 廖怡琇物理治療師專欄
    •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 董怡辰物理治療師專欄
    •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專欄
  • 教練們的專欄
    • 丁政豪 運動防護員/教練的專欄
    • 謝小強教練專欄
  • 好痛痛粉絲頁
  • 關於好痛痛 | 好痛痛的服務項目
  • Privacy Policy
高齡者運動建議-運動訓練-健康-肌少症-衰弱症
2019-12-14 / 劉伊珊物理治療師專欄

高齡長者的運動建議 (by 劉伊珊物理治療師)

運動能為不同年紀的人帶來健康,尤其對老年人特別重要。因為老年人肌肉流失的速度比較快,所以缺乏運動與營養的話,有可能造成「肌少症」,甚至演變成「衰弱症」。

肌少症顧名思義是因為肌肉系統老化、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的,會影響到生活功能、骨質密度也會減少、增加受傷的風險。而衰弱症則更多了賀爾蒙、發炎、認知、心理狀態、社會支持等問題。是現代高齡化社會越來越需要去面對的症狀。

舉一個例子,一位有衰弱症的老年人,可能因為身體缺乏力量而不喜歡出門,這可能導致社交的減少而產生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因為每天長時間坐著休息,容易有痠痛的症狀。缺乏社交加上長期痠痛,會增加憂鬱的機率。而且肌肉力量不足與缺乏活動,會讓骨質日益疏鬆,很容易因為失足跌倒而骨折,復原期間靜止不動又會讓身體更衰弱,產生惡性循環。生活越來越無法自理不僅會沮喪,也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氣氛。

其實要改善這件事很簡單,那就是「開始運動」!透過有規劃的漸進式運動,慢慢地恢復身體機能,讓身體能夠做到自行盥洗、散步,進而出去和鄰居聊天、去巷口購買生活用品,甚至去公園運動。人有了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常常就會更開心,也更健康。

但如何有規劃的漸進運動,以及如何鼓勵老年人們開始運動,就會是整件事的關鍵。不同於一般成男人的健身所追求的重量,我更建議老年人先從重量輕、次數多的偏耐力訓練開始。然後增加一些柔軟度以及恢復身體平衡的能力,再增加一些心肺耐力。我們可以分類成以下的運動:

熱身活動:
輕鬆的肢體活動或是踏步走路,使血液流暢,讓身體做好要開始運動的準備。

柔軟度活動:
在躺姿、坐姿、站姿下伸展全身各部位的肌群,有助於放鬆肌肉、筋膜,減少肌肉拉傷的機率。

漸進式肌力訓練:
可從最基本的主動關節運動開始,負擔自我的肢體重量,如手臂繞圈、微蹲、側抬腿等,進一步增加啞鈴、彈力帶、重量訓練器材等阻力運動。
在中老年人身上,通常重量會選擇比較輕、重複次數大概在15-20下左右,偏向肌耐力的訓練,選擇全身8-10組大肌群,包含小腿肌、股四頭/二頭肌、臀肌、背肌、腹肌、胸肌、斜方肌、肱二頭/三頭肌…等等,每塊肌群選擇適當的重量,重到每回合只能執行8-10下重複動作,每回合中間稍作休息,總共作2-4回合,一週大約可以作3-5天。
訓練一段時間之後感覺作超過20下也沒那麼酸,就可以逐漸加重重量了,也就代表你的肌力增加了!訓練重量不必無限制的加上去,只要加強到日常生活的活動都能很舒服的完成,這樣的肌力強度就夠了。

平衡協調運動:
包含坐姿、站姿、和行走平衡,需要有一定的軀幹及下肢力量,輕度的平衡運動是朝各方向活動肢體。進階一點可以使用傾斜板、氣墊、大球等不穩定平面來練習。

心肺耐力運動:
包含走路、跑步、階梯踏步、彈跳床等等不同形式。主要是透過大肌肉群做重複性中等負荷的活動,來訓練呼吸與心跳。最好每天可以活動30到50分鐘,可以拆成數個十幾分鐘來進行。假如有心血管疾病、或是特別衰弱的老年人,要注意運動到一半是否有臉色蒼白、盜汗、疼痛、異常疲憊等現象,有的話請立即降低運動強度,或是先休息觀察。我也會建議運動前後測量一下心跳與血壓注意是否有異常。

除了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記得做些緩和的運動,讓心跳、呼吸慢慢降下來。

我會建議不要把運動當成課題,而是讓它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樂趣。如果想要鼓勵家中的老年人運動,不妨可以包裝成遊戲來進行。一邊運動的時候也可以一邊聊天,增加親子交流也是挺好的。
運動是快樂的事,不是功課,也不是負擔。掌握了這一點,生活一定可以變得更美好。

合作撰寫:

好痛痛(粉絲頁)、劉伊珊物理治療師(專欄連結) (嘉人健康適能工作室)

找醫生、物理治療師、運動教練的搜尋器

好痛痛的運動傷害書籍,集結 2 位醫師、6 位物理治療師、2 位運動教練一起教你如何預防/處理運動傷害 (博客來連結) (誠品連結)

相關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ost:

腦傷(腦中風)後的張力異常 (by 陳哲國職能治療師)

Next Post:

週期化訓練幫助你有效變強 (by 謝小強教練)

3 Commments

  1. baccaratcommunity表示:
    2022-10-1917:50

    It’s really great. Thank you for providing a quality article. There is something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in. Do you know baccaratcommunity ? If you have more questions, please come to my site and check it out!??

    回覆
  2. okbet 2022表示:
    2023-01-0915:46

    Pretty nice post. I just stumbled upon your weblog and wanted to say that I have really enjoyed browsing your blog posts. After all I’ll be subscribing to your feed and I hope you write again soon!

    回覆
  3. 自動引用通知: 1michael

快來留言唷~ 取消回覆

搜尋 好痛痛-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的文章

Email 訂閱好痛痛的文章

輸入 Email 即可不錯過好痛痛的每篇文章唷~

好痛痛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 醫療資訊 の臉書粉絲頁

好痛痛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 醫療資訊 の臉書粉絲頁

專欄作者們 (復健科總醫師、物理治療師)

  • ATX 徒手治療研究專欄 (姚斯元物理治療師)
  • 李安物理治療研究室 (李冠頡、楊庭安)
  • 熱愛 Redcord 的郭仕政物理治療師
  • 蔡育霖醫師的復健與針灸專欄
  • 林暐閎物理治療專欄
  • 羅一強物理治療師專欄
  • 黃冠維物理治療師
  • 丁政豪運動防護員
  • 王凱平醫師專欄
  • 尤稚凱復健科醫師
  • 王元慶物理治療師的專欄
  • 陳嘉仁物理治療師
  • 侯鐘堡醫師 & 吳孟潔職能治療師
  • 鄭融物理治療師-足醫專家
  • 謝小強教練專欄
  • 陳俊宇物理治療師腦中風專欄
  • 好痛痛再創作
  • 李尚澤物理治療師
  • 廖怡琇物理治療師
  • 槓鈴骨科-悍草醫師談訓練
  • 董怡辰物理治療師
  • 林妍汝物理治療師專欄
  • 曾鳳菊語言治療師
  • 賴冠帆物理治療師
  • 劉伊珊物理治療師專欄
  • 辛依玲物理治療師
  • 許文彥復健科醫師專欄
  • 陳哲國職能治療師
  • 陳曉謙-運動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專欄
  • 柔術醫師 (林杏青復健科醫師)
  • 好痛痛

依照時間找好痛痛的文章

依照標籤 (tag) 找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文章

Redcord 紅繩懸吊 上肢 下肢 中樞神經 中醫 使用守則 儀器治療 公告 周邊神經 增生療法(prp、葡萄糖) 好痛痛自辦課程 姿勢 慢性疼痛 懷孕 (孕婦) 手腕手指 手麻腳麻 核心肌群 物理治療 生理知識 疼痛科學 睡眠 神經系統 肌肉 肌肉酸痛(痠痛) 肌腱 肩膀 脊椎 腳踝 膝蓋 自律神經 讀書心得感想 貼紮 跑步 軀幹 運動傷害 運動與訓練 運動醫學 醫療觀念 針灸 關節 韌帶 顱薦椎療法(CST) 顱薦系統 骨盆 髖

版權所有:引導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EasePain.tw@gmail.com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Google套件與WP套件可使用Cookie。繼續使用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Cookie 政策
© 2023 好痛痛 Blog – 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醫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