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拜訪診所、物理治療所這件事
「你好,我是好痛痛的創辦人….有物理治療師很推薦您們,希望有機會可以去拜訪一下 >/////<」
按下送出按鈕後,就掩面逃離電腦前,不輸跟女生告白的尷尬。
嗯,是的兩個好痛痛的創辦者都是內向個性的人。在2017年秋天最早期的時候,拜訪診所、物理治療所對我們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們會在電腦前面想半天才把訊息發出去。和醫生、物理治療師見面前會想很多很多,不知道該怎麼說話。畢竟我們是阿宅工程師啊,有在運動的瘦宅。
故事往前倒轉一點點,當那位物理治療師把打排球的腰痛哥治好後,我們兩個開始思考怎麼製作好痛痛這個計畫。我們停下了原本開發的影像分析程式,賣給另一個工程師,他說他要做學術用。我們兩個要開始全心全力製作這個新計畫,討論出兩個大方向:
1,
要把那些令人想睡但是重要的專業知識,變成人人可以懂的東西,而且要有趣!於是我們和治好腰痛哥物理治療師開始一起寫文章。腰痛哥太難聽了,以後叫他排球哥好了,畢竟他打了半輩子的排球。我們兩個開始買一大堆醫學教科書、考試用書來讀,這樣才能和治療師好好溝通。同時也開始大量看 YouTube ,因為要和他們學習業配,只是我們配的對象不是產品,是知識!
如果 YouTuber 可以讓無趣的產品融入好笑的影片,那我們也可以把專業知識加進北七的文章裡!這個概念讓我們最早期的文章,同時很紅,同時讓醫療人員看了邊笑邊搖頭。
曾有醫療人員一見到我們就說:「你們肯定不是醫學院畢業的吧?從沒有人這樣寫衛教文章。我只看過像是XX雜誌那種寫得錯誤連篇和標題殺人法的,沒看過像你們這麼搞笑但是似乎又寫蠻好的。」
我猜這感覺就像「可愛的女生一定是男扮女裝」類似的錯亂感覺吧。沒關係,習慣就好,人生本來就是錯亂的。你爸爸的小三本來就不一定要是女的。
但我們後來越寫越正經了,真是可惜。
2,
第二件事是要找出全台灣懂運動傷害的醫生、物理治療師。這他媽的超困難,最簡單的事情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哪裡。於是我們先做兩件事,第一次從網路上撈資料,不撈一發真枉費我們自己曾搞過一點資料科學;第二件事情是問治好排球哥的那位物理治療師,他那麼懂運動,應該認識其他同類型的人,人們常說臭味相投麻~
「嗯….我從國外回來沒多久,其實台灣的醫生和物理治療師也認識不多。」好,我們非常幸運的一開始就遇到瓶頸了。但是後來還是勉強拼湊出一些很早期的名單。幾個月後台中一位復健科周醫師給了我們一份名單,非常感謝他。
至於從網路上撈下來的資料們,真是有夠爛又有夠不齊全。首先大部分的基層單位診所、物理治療所沒有網路資料,只有臉書地標的佔多數,就算好不容易有粉絲頁甚至官方網站的,也有許多年久失修或是上面沒有任何值得參考的資料。
「看看臉書和Google的評價呢?」這是大部分人會很直覺想到的事。但是比對了數千條評論後,發現其實大部分的都和服務項目、醫術無關,超過八成的評分的都只和態度感受有關。簡單說就是爽和不爽。意思是毫無參考價值啊。
在2017年的秋天,全台物理治療所數目大概是125家左右,骨科和復健科診所大概是500家左右,實際數字有點忘了。但是這些還在可以手動處理的程度,我們前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盡可能肉搜出各種資料,整理出來後放在一個 Google 試算表上。然後丟在PTT給大家看。這個就是我們最早期的醫療搜尋器。對,就是只有一個 Google 試算表。但是當時網友的反應非常好!
有了初步的 Google 表單後,我們決定親自去拜訪他們!!!
我們希望每一間推薦給網友們的單位,都是親自見過面,可以信賴的單位。敢推薦給網友的,也都是敢推薦給自己的親人的!
用講的比較酷,但是幾百家不知道要從何做起。先從認識的醫生和物理治療師推薦的開始吧,以及最早在我們粉絲頁上面跟我們喇賽的物理治療師們。
突然想起 KKDay的創辦人之一陳明明,在 AppWorks 跟我們分享創業經驗時,他說:「在你還很小的時候,沒人理你的時候,會理你的通常是好人,他們不在乎你大還是小,他們在乎你的願景。當你變大後,想來搭順風車的人就變多了。」
我們一開始吃了很多閉門羹。雖然我不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閉門為什麼有羹可以吃。其實到現在還是常被拒絕啊,哈哈哈。
只是從很羞澀地被拒絕,到現在已經被拒絕到麻木了。所以有時候搜尋器上面沒有一些應該要放上去的醫療單位,是因為我們不斷被已讀不回啊~~~~
OK,所以開始訪問之後一切就順利了嗎?當然不是囉。
「想請問你的專長是什麼呢?」我們本以為醫療人員也會有自己磨練出來的技術專長,就像世紀帝國有人擅長匈奴快攻、有人喜好拖到後期之類的。
「我全身都會治!」物理治療師說。
「硬要選的話呢?」我們在想這個狀況有幾種可能性:要麻我們遇到精通一切的物理治療之神,要麻他聽不太懂專長這個中文是什麼意思,要麻就是我們表達得不太好。
「骨科物理治療。」他再次回答。
這個回答….就像我問你是哪裡人,你說你是亞洲人差不多的。
這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把不同專長、服務項目的醫療單位做分類,讓民眾能夠在搜尋器上面做選擇。從民眾來說的選擇角度是:「我要找膝蓋專家」、「我要膏肓神人」、「跪求明天就讓我腳踝好起來直接飛天灌籃的醫生」。但是醫療人員大部分時候不是這樣看自己的,他們比較會用技術理論流派或科別為自己做區分,例如 Redcord 或是內臟按摩、增生療法之類的。但民眾不會管那些的,They don’t care,不用加s。
我們有遇過各式各樣不同個性的醫療人員,訪問的過程非常有趣,有個講兩句話就開始尷尬了,有個可以暢談三小時都不會累,還一起去吃飯,只差沒唱歌喝酒。
一邊訪問瞭解他們的專長與治療項目的同時,也希望能夠瞭解「什麼是好的醫療人員?」
「我覺得啊,好的醫生一定要讓病患知道自己身體發生什麼事!像我就很討厭我媽去看醫生回來,我問她怎麼了她都說不知道。」一位骨科醫生跟我說。
「不要一直把病患留在手上,有沒有治好其實病患自己都知道。有需要的時候就轉介給不同專長的人,畢竟沒有人什麼都會的。」一位物理治療師說「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從醫生、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運動教練,都不互相尊重專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包山包海包天,總有一天會出事的。」
「我覺得傾聽病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他很痛,很苦惱才來找你,有時候在外面亂投醫繞了一圈才找到你。所以同理心是很重要的。」一位曾經傾聽病人的苦水兩小時到半夜的物理治療師說。
「我認為名氣、技術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個性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位醫師若有所思了一下「名氣可以打造出來,技術可以磨練,畢竟誰沒有年輕過,但是個性是教不來學不會的。」
從基隆到屏東,跑遍台灣南北,經過了十個、二十個、一百個、一百五十個訪問後,對於什麼是好的醫療人員雖然還是沒有個明確的答案,但大概有個方向:
1, 以病患的權益和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非營收。
2, 良好的醫病溝通。(但如果遇到奇怪的病患另當別論)
3, Open Mind,願意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
4, 知道自己的專長為何,知道自己的弱項為何,在病患需要轉介的時候就轉介,不要拖延病情。
5, 診所或治療所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把員工當夥伴而非人力免洗筷。因為有好的工作環境,治療師才能給予好的醫療服務。
6, 沒有侵害病人權益的事蹟、紀錄。
7, 業界內的風評。
8, 找適合的醫生,而非名醫。
9, 個性,個性,個性。正直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也得感謝數十名不斷默默協助我們的醫療人員、醫事人員、廣大的網友們。我們發現通常會出來堅持己見走自己的醫道的,通常都是有志難伸,有點叛逆叛逆的人。跟我們有點像,辭去別人眼中的鐵飯碗大公司,出來搞些有的沒的奇怪的事。
同是工程師運動瘦宅,真心覺得兩位猛猛的~ 加油
謝謝你的支持!!!